产品展示你的位置:杏彩娱乐平台主管 > 产品展示 > 美国姑娘在华执教70年,周总理特批绿卡,家里五星红旗谁都不让碰
美国姑娘在华执教70年,周总理特批绿卡,家里五星红旗谁都不让碰

发布日期:2024-12-14 23:14    点击次数:171

   点击收听本新闻听新闻

2022年4月7日,我国第一批外教之一,周总理特批加入中国国籍的美裔教授吴雪莉在开封病逝。她21岁随丈夫来到中国,将自己的余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她热爱的土地。

谈及母亲的一生,吴雪莉的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:“她做了自己想做的事,确实非常了不起。”

将毛主席的生日作为结婚纪念日

1938年,著名作家斯诺将自己写成的《西行漫记》送给了一位外交官朋友,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,他的这本书将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。

斯诺的这位外交官朋友家中有个女儿,名叫雪莉 · 伍德,当时只有13岁,她一字一句读完了《西行漫记》之后,对大洋彼岸的那个神秘古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此后的几年中,她又陆续安娜 · 路易斯 · 斯特朗的几本采访毛泽东、朱德等人的纪实性名作,对于中国的感情愈发浓厚。

1945年,刚刚考上大学的雪莉遇到了一位中国人,黄元波,他是中华民国农业部特派的留学生。黄元波对于雪莉这个性格开朗的美国姑娘一见钟情,展开了猛烈的追求。

图丨年轻时候的吴雪莉

在两人相识3个月之后,雪莉和黄元波在圣诞节的第二天举行了婚礼。这一天恰好是毛主席的生日,也是雪莉特别挑选的日子,她为能在这一天成为中国的儿媳妇感到骄傲。

新婚不久,雪莉就随着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丈夫,登上了前往中国的邮轮。虽然她的21岁生日是在轮船上度过的,但她并没有太多的伤感,只是对那个神秘的东方古国充满了好奇。

一到上海,她就按照中国人取名的习惯,按照自己英文名的谐音,给自己取名“吴雪莉”,此后这个名字就伴随了她的一生。

初到中国的吴雪莉,恰好碰到了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,悍然发动内战。为了安全,也为了生活,吴雪莉和丈夫冒险来到西安,成为西北农学院的两名老师。

虽然战争年代的生活十分艰苦,但吴雪莉无怨无悔。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,吴雪莉之前从书中了解到的抽象概念,得到了具体的升华,深刻了解了中国共产党,也认识到了解放战争的重大意义。

图丨吴雪莉夫妇和孩子合影

1947年,吴雪莉生下了她和黄元波的第一个孩子,初为人母的吴雪莉还没有好好享受幸福的时刻,就被迫打点行装躲避战乱。经过一番周折,吴雪莉夫妇来到了上海,黄元波进入南通大学当教授,吴雪莉则找了一份打字员的生活。

一家人的生活暂时从颠沛流离中安顿了下来。

新中国成立前夕,吴雪莉得知五星红旗被定为国旗之后,第一时间抱着孩子挤进了争购国旗的人群中。当时需要国旗的人特别多,居委会将妇女们组织起来,用棉布裁出固定的尺寸,将黄布缝在上面制成国旗。

经过3个多小时的等待,原本担心自己拿不到国旗的吴雪莉,终于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五星红旗,一路上她高举着国旗,欢快地摇着,吸引了无数路人的目光。

10月1日清晨,吴雪莉趁着大家还没起床,就将自己买来的五星红旗庄重地悬挂在家门口。此后的几十年,国庆节在家门口升旗,成为吴雪莉的“保留节目”。国庆节过后,她再小心翼翼地收起来,放在一个连家里人都不知道的地方。

其他人如果想碰一下她的国旗,吴雪莉是绝对不允许的,吴雪莉将这一面国旗视若家珍。

图丨晚年吴雪莉手举珍藏的国旗

多年之后,随着日子越来越好,孩子们主张给吴雪莉换个新的国旗,但吴雪莉坚决不同意。她说这面国旗见证了她的成长,中国就是她自己的家,对于这片土地,她爱得深沉。

学生成为她一生最大的成就

1953年,在黄元波老同学的邀请下,吴雪莉随着丈夫来到了河南开封。初到河南,吴雪莉在丈夫和他的好友的陪同下,游览了开封的大小景点,见识到悠久的河南历史。之后吴雪莉和丈夫商量:“此生就留在河南,哪儿也不去了!”

很快黄元波就开始着手筹建一个制药厂,由于在畜牧兽医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,黄元波筹建的制药厂在投产后,开发出了不少的新药,对于当时河南的畜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黄元波因此也三次当选省政协委员。

而吴雪莉则进入了河南大学,担任其外语系的外籍教师。河南大学自创办之日起,就有不少的外籍教师在此工作,而吴雪莉则是他们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位,可以说吴雪莉参与并见证了河南大学外语系的成长。

图丨吴雪莉和学生们在一起

吴雪莉的讲课方式非常有特点,她经常将上课地点搬到教室外,让同学们用英语介绍学校中的一草一物,在食堂用英语描述各种美味的中国美食。别出心裁的上课方式,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上课的热情。

而且每次上课,吴雪莉都要将自己打扮得很漂亮,课堂上给学生们学鸟叫,学狗叫,经常师生乐成一团。在上个世纪,学生们不知道圣诞老人长什么样子,吴雪莉就趁着圣诞节,亲自打扮成圣诞老人的样子给学生们看。

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,吴雪莉成为学生们看世界的一双眼睛。

上课气氛的活跃并不代表吴雪莉对学生们不严格,相反,吴雪莉的严格和认真在河南大学是出了名的。无论发生什么事,给学生们上课从来都是吴雪莉的头等大事。

吴雪莉的腿部患有静脉曲张,每当犯病的时候,连走路都成问题。每当这时吴雪莉就单腿跳着去上课,每当她一步步跳进教室,所有的学生都对她肃然起敬。

据吴雪莉的学生回忆,老师对于论文极其严厉,从选题到定提纲,吴雪莉会找每一位学生至少面谈4次,文章2万字以上,决不允许抄袭。

图丨吴雪莉在课堂上

有的时候其他指导老师都看不下去,出面找吴雪莉替学生求情,但吴雪莉一概拒绝:“现在要求严格,将来受益无穷。”

往复几次后,再也没有人敢向吴雪莉求情了。

在吴雪莉的书架上,有一封来自中南海的贺卡,落款是万里的长子万伯翱。1972年万伯翱被推荐进入河南大学外语系上学,吴雪莉是他的英语老师。

其实万伯翱只是吴雪莉众多学生中的一个,多年来吴雪莉送走了上千名的毕业生,培养出上百位硕士,遍布海内外。在吴雪莉的书房里,除了书籍外,放满了从世界各地寄来了贺年卡。

每当提起自己的学生,吴雪莉总是自豪地说:“他们就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!”

在上个世纪,在中国高校担任老师的外国人少之又少,吴雪莉很快被出版社相中,请她来翻译小说。当时的吴雪莉虽然在汉语方面已经没有问题,但对于翻译小说还是有些拿不准。

图丨吴雪莉和学生们

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,吴雪莉将小说原著看了一次又一次,用一台老式的打字机,将深入人心的中国小说带到了西方人的心中。此后靠着这台打字机,吴雪莉还翻译了上百万字的书籍和材料。

1988年,吴雪莉受邀进京,翻译国家领导人在人大会议上的部分报告,她的翻译不但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认可,而且部分词汇还成为标准译法。正是因为吴雪莉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努力,吴雪莉被誉为“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红娘”。

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人

1958年春天,安娜 · 路易斯 · 斯特朗应周总理的邀请,第六次来到中国访问,并在北京定居。在中国的最后20年,安娜 · 路易斯 · 斯特朗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,亲眼见证了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
安娜 · 路易斯 · 斯特朗拿起自己手中的笔,向全世界发出了一篇篇实事求是的报道,为新中国的建设有力地声援,让全世界人民对新中国有一个真实的了解。

图丨安娜 · 路易斯 · 斯特朗

就在安娜 · 路易斯 · 斯特朗决定在北京定居后,吴雪莉的母亲交给安娜 · 路易斯 · 斯特朗一个重要的任务:了解女儿的近况,帮助女儿加入中国国籍。

1962年,在安娜 · 路易斯 · 斯特朗的帮助下,吴雪莉的母亲辗转莫斯科秘密来到中国,收到了周总理的接见。在此之前,周总理已经了解了吴雪莉夫妇在河南的详细情况,并将吴雪莉一家接到北京,和母亲团聚。

时隔17年,吴雪莉的母亲在中南海终于和女儿一家团聚,在吴雪莉母亲的强烈要求下,安娜 · 路易斯 · 斯特朗向周总理转达了让吴雪莉加入中国国籍的愿望。周总理当即郑重地点了点头,答应了这个请求。

在女儿的陪伴下,吴雪莉的母亲游览了河南,对河南留下了很好的印象,决定像女儿一样留在中国。两年之后,吴雪莉的母亲正式成为河南大学的一名普通外籍教师,周总理闻讯多次发来问候,并亲自指示有关部门,妥善安排好这位美国专家。

可惜好景不长,吴雪莉的母亲在1975年就去世了,骨灰就保存在开封这片她热爱的土地上。

图丨吴雪莉参会照

吴雪莉将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中国,但她的外国人身份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,每次坐火车出门都需要到公安局备案。她十分渴望自己早日拿到中国人身份,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人。

就在母亲去世的同一年,吴雪莉的愿望实现了。经过周总理批示,吴雪莉正式取得了中国国籍。当她的学生们称吴雪莉为“华籍美人”时,吴雪莉都会补充一句:

“是‘滑稽美人’!”

在开封人眼里,“滑稽”代表着随和,幽默,丝毫没有讽刺的意味,此后吴雪莉就经常以“滑稽美人”自称。

1979年,吴雪莉被增补为省政协委员,成为罕见的夫妻同为省政协委员,那一年,吴雪莉54岁。

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,吴雪莉开始经常回美国探亲,并趁着返乡的日子,频繁出席各种中美之间的交流会,向美国官方介绍中国的情况,她要抓住这难得的机会,将自己所了解的中国,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所有的听众。

图丨吴雪莉参加活动照

连吴雪莉自己都不太清楚,自己是在向同胞介绍另一个国家,还是向不了解情况的外人介绍自己的国家。在吴雪莉的宣传下,不少美国华侨和民间人士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回乡热和访华热。

在丈夫去世之后,吴雪莉的6个子女先后移居美国,而吴雪莉却留了下来,她远在美国的亲人也多次邀请她回国,但吴雪莉都拒绝了。她说她在河大生活了快60年,母亲和丈夫都在这里去世,事业和学生都在这里:

“我的家就在这里,就像树扎下了根,我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壤,离不开这里了。”

晚年的吴雪莉和中国老太太已经无异,能说一口地道的开封普通话,在自家的小院里享受天伦之乐。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,吴雪莉晚年喜欢养猫和养鸟,还喜欢在院子里种一些鲜花和蔬菜。

说起自己刚和丈夫来到开封的时候,生活得并不轻松,想要进城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的泥土路。而且刚开始他们住在郊区,没有自来水,需要一桶一桶将水装到大水缸,还得自己和泥做蜂窝煤,亲手给自己的孩子做衣服。

图丨晚年吴雪莉

半个多世纪以来,吴雪莉虽然搬过几次家,但始终都在河南大学附近。长孙曾动员奶奶搬家,但吴雪莉说什么都不肯,她说自己守着河南大学,每天出门到校园里散散步,就像当年刚来这里的时候一样:

“我要在这里守一辈子,将来骨灰要撒在黄河里,和深爱的土地永远在一起。”

今年的4月7日,吴雪莉在开封病逝,享年96岁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虽然她的子女远在美国,但她的亲人、学生、同事们都陪伴在身旁。吴雪莉去世后,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网页调成了黑白色,倾诉着对吴雪莉的感情:

“铁塔永固,思念无绝。河水泱泱,此情不息。”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